工業機器人由于價格居高不下,過去一直只有大企業才用得起。廣東拓斯達自動化一年回本的“平價”路線,使工業機器人開始走入中小企業。
“減速器等核心部件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一臺工業機器人價格往往達100萬元以上,后期維修和服務的成本更高。”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介紹,該公司自主研發的TOPSTAR機器人,成本比國外產品低出60%-100%。
廣東拓斯達致力于中國制造業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產品價格甚至與一個工人一年的工資相當。
“我們走的是親民的市場路線,有的機器人的定價甚至不超過10萬元。這樣,廣大的中小微制造企業就成了我們的客戶。”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表示,9月底,拓斯達拿到一家電機企業的訂單。“我們簽的是14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有6臺機器人,合同額才800萬。”
據悉,用上機器人之后,每條生產線可節省15人,14條生產線共節省人工210人,每年節省人工成本1000多萬,按10年壽命算,平均1臺不超過10萬元的機器人可以為企業節省超過1億元的成本,自然受到中小企業歡迎。
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表示,工業機器人的各個模塊技術都已經比較成熟,只需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定制,船小好調頭,實用廉價的產品,可以更迅速地響應市場需求。
面向中小企業的市場策略,使得這家新企業今年銷量將超過3億元,在機器人這一細分領域,成為國內最具潛力的公司,同時也成為東莞產銷量最大的機器人公司之一。
據了解,拓斯達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路線。“先從外國企業不做的搬運、碼垛等低端領域做起,沒有必要盲目追求高精尖。因此也就更便宜。實用才是硬道理,這也符合目前中國的市場需求。”
對于未來,吳豐禮很有信心,“國內4500萬中小制造企業,都是我們的潛在客戶,目前我們已經開發了3000多家,每天還在增加,訂單產能飽和,除了擴產,我們正在組建優質供應商聯盟。”
鏈接>>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整體上行
據市人社局抽樣調查分析,今年東莞缺工達40萬,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開始出現短缺,制造業用人成本上升。在東莞一家日用品廠,牙刷生產線上剪除柄上多余的廢料,過去都是工人用剪刀一個一個地去剪,簡單機械重復,用機器人來做,又快又準,一個工人可以盯10臺機器,效率高出幾十倍。
“使用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從事簡單重復或危險的工種,是必然趨勢。”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認為:1)當前是全球更廣闊“機器人革命”的開端;2)國內行業格局從“T”型轉變為“O”型,形成龐大中端市場,利于本土優秀企業崛起。3)隨著人工智能和性價比改善,個人機器人(PR)或復制個人電腦(PC)走入家庭的發展道路,成為下一個互聯網終端,市場空間較工業機器人更加廣闊。
“有人擔心機器人會搶了人的飯碗,事實上,我國不是機器人太多,而是太少。”
目前,我國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僅為23,而全球為51、日本為306。
中國已經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今年需求量將達7萬臺,成為世界第一。這一行業將保持每年40%以上的增長。目前,東莞有120余家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今年,相當一部分企業獲得了較大幅度的增長。”羅百輝分析認為,除了莞產機器人逐漸被市場認可外,制造業“用工荒”導致的市場整體上行是重要因素。
拓斯達公司今年已接到400臺訂單,預計明年計劃生產1000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