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經歷近半個世紀的迅速發展,其技術日趨成熟,在汽車行業、機械加工行業、電子電氣行業、橡膠及塑料行業、食品行業、物流、制造業等諸多工業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工業機器人作為先進制造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裝備和手段,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制造業大國,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模式和制造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發展高科技產業,提高制造業生產自動化水平,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已經成為必由之路。
從近幾年國外知名企業推出和正在研制的產品來看,新一代工業機器人正在向智能化、柔性化、網絡化、人性化、編程圖形化發展。
(1)結構的模塊化、可重構化。
研究機構、控制與感知的可重構技術,通過快速重構生成適應新環境、新任務的機器人系統,體現出良好的作業柔性。
(2) 控制系統的開放化、網絡化。
研究控制系統的可擴展性、互操作性、可移植性、可裁減性,機器人由獨立系統向群體系統發展。
(3) 驅動系統的數字化、分散化。
通過分布式控制、遠程聯網和現場控制,實現機器人驅動系統的數字化和網絡化的運動控制。
(4) 多傳感器融合的實用化。
協同感知系統的實用化及高效可行(特別是針對非線性、非平穩、非正態分布的現實信息)的多傳感器融合算法。
(5)機器人作業的人性化、集成化。
研究以人為核心的作業系統,實現作業過程中機器人群體協調、群智能和人機和諧共存。
(6)人機交互的圖形化、三維全息化。
全浸入式圖形化環境、三維全息環境建模、真三維虛擬現實裝置以及力、溫度、振動等多物理作用效應人機交互裝置。
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分別在未來工業機器人的研發中強調了新型人機合作的重要性。奧巴馬宣布美國國家機器人計劃:創造可與人類操作員密切配合的下一代機器人,使機器人更聰明、更安全,作為人類合作者(Co-robot),使工廠工人有能力完成難以實現的關鍵任務。歐洲提出了未來十年建設“歐洲機器人技術平臺EUROP”的戰略規劃,力圖構造出產業工人的Co-Worker,以圖重振歐洲制造業。實現機器人與人共用工具、設備及工作空間,以助手等更為自然的方式為人類提供服務等功能。
目前國內在自動化行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廣東拓斯達打造制造行業自動化第一品牌,機械手和工業機器人每年正以60%的速度增長,都已經眾多制造企業不同程度地流行起“機器換人”,不僅用工數量減少,降低運營成本,還能提升產品品質,提高生產效率,成為企業推行的原動力。我國要達到機器人與人類生活行為環境以及人類自身和諧共處的目標,仍需要努力。這需要解決多個關鍵問題,包括:機器人本質安全問題,保障機器人與人、環境間的絕對安全共處;任務環境的自主適應問題,自主適應個體差異、任務及生產環境;多樣化器具的操作問題,靈活使用各種器具完成復雜操作;人-機高效協同問題,準確理解人的需求并主動協助。
從制造業的發展歷程看,我國正處于高速工業化進程中,生產手段必然要經歷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變革,工業制成品也將經歷數量、質量、柔性低成本的發展階段,目前制造業普遍需要技術和設備升級改造,以增強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如何以高質量、低成本、快速反應的手段在市場中生存和發展,已是我國企業不容回避的問題,這些問題為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也促使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市場日趨成熟,為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化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必將在我國改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方面發揮極其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