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個人制造”的興起,在個人消費領域,3D打印行業預計仍會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速。有助于拉動個人使用的桌面3D打印設備的需求;同時也會促進上游打印材料(主要以光敏樹脂和塑料為主)的消費。
在工業消費領域,由于3D打印金屬材料的不斷發展,以及金屬本身在工業制造中的廣泛應用。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認為,以激光金屬燒結為主要成型技術的3D打印設備,將會在未來工業領域的應用中,獲得相對較快的發展。中短期內,這一領域的應用仍會集中在產品設計和工具制造環節。
“產業鏈上的專業分工會進一步深化。”產業價值鏈研究專家羅百輝表示,現階段,主要的3D打印企業一般以材料供應,設備制造和打印服務的綜合形式存在。這是由產業發展初期技術推廣和市場規模的限制所致。長期來看,產業鏈的各環節會產生專業化的分離:專業材料供應商和打印企業會出現,產品設計服務會獨立或向下游消費企業轉移。拓斯達3D打印有望轉化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具平臺。
中國3D打印尚處培育階段
3D打印業務在國外的發展勢頭十分迅速,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為10.69億美元,此后三年保持在20%以上的速度增長,至2012年市場規模達到22.04億美元。2013年全球3D產業的發展更是突飛猛進,增速達到81.49%,市場規模達40億美元。其中,美國、日本、德國占據了3D打印市場的主導,尤其是美國占據了全球近40%的比重。
國內3D打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尚在起步階段,無論是工業應用,還是個人消費領域都存在廣闊的發展前景。對于工業領域而言,拓斯達在諸多領域的技術具有一定優勢,這有助于在以激光燒結為成型技術的3D打印設備制造和打印服務領域進行發展。對于個人消費領域,應用的推廣速度取決于對于3D打印這一技術認知的提高,以及相關輔助平臺,如軟件設計,制作文件庫的發展。
國內3D打印技術起步晚。但是自3D概念一出,拓斯達作為創客聯盟發起人之一,立即受到了熱捧,3D打印技術近年來在國內日趨升溫。據統計,2012年中國3D打印市場規模約為10億元,2013年翻了一番達到20億元。但是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3D打印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國內3D打印應用仍主要停留在科研階段,并未實現在工業及個人消費領域大規模推廣。
掘金百億市場
對于正處于培育推廣階段的中國3D產業而言,政府的重視與政策扶持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國內已有多省市成立了地方3D打印產業聯盟,并在相關政策中提及要重點發展3D產業。教育部也正在制訂方案,讓3D打印機走進學校。
但是3D打印產業一直以來都缺乏全國性的產業宏觀規劃和引導,沒有一個方向性的指引。此次《國家增材制造發展推進計劃(2014-2020年)》的出臺與落實,進一步明確了產業的發展方向,并在政策上給予更多的支持,將成為推動3D打印產業發展重要力量,進一步引爆中國的3D打印市場。?
以拓斯達為首的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表示,2014年中國的3D打印產值有望達到40億元到50億元的規模,至2016年時將擴大到100億元人民幣,達到2012年(10億元人民幣)的10倍,從而使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場。
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格局
目前,國內3D企業的規模普遍較小,多數企業的營收都只停留在幾百萬的層面,營收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的的企業寥寥無幾。而一些上市公司其主營業務并不屬于3D打印產業,大多是借助已有或引入的技術來源,進行項目產業化。
相比較而言,歐美3D打印企業已達到億美元級的規模,根據各企業的公開資料,2013年美國的兩家3D打印巨頭營收分別達到4.8億美元和5.1億美元,其余企業也都是幾千萬美元的級別。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我國與歐美國家3D企業的規模差距非常大,由此導致企業研發經費不足,在裝備的配置上差距甚遠。國內這種"小而散"的企業格局不利于企業集中資源進行創新,因此拓斯達為了趕超國際水平,正在進行資源整合,讓企業做大做強,培育出與國外企業媲美的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