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市場2013年銷售的工業機器人約占全球銷量的1/5,超過日本,位居全球首位。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年減弱、工業轉型升級需求釋放和生產力成本上升等問題的凸顯,再加上科技進步后的工業機器人性價比臨近拐點、接受度逐漸增強,工業機器人在不少領域已顯現出替代人工的趨勢。國際機器人聯合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工業機器人約為3.7萬臺,是2012年的近3倍。中國不僅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也是成長最快的市場。
日前,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向外界曝出了海爾的裁員計劃:海爾在2013年裁員1.6萬人的情況下,今年仍將繼續裁員1萬人。此外,京東方的北京8.5代線面板工廠也已經大量啟用機器人進行操作。不僅家電行業如此,在工程機械領域這一現象亦初露端倪。三一重工集團董事長俞宏福表示:“機器人應用已形成一種趨勢,它是一個體系,需要事先去籌劃,需要改變我們的思路和管理方式。”
目前,多數知名家電廠商都引入了機器人進行操作,而且企業都很肯定機器人的效率。隨著機器人的量化生產、使用,其本身成本也在下降,甚至比預估的還快,機器換人已成為制造業提高生產效率,節約成本縮短投資回報周期和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在政策扶持和人工成本倒逼推動下,預計中國機器人產業2014-2025年的增長率,保守估計為年均36%,帶來的潛在市場規模達萬億級別。”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表示,未來兩年之內,中國機器人保有量有望超過16萬臺,同時也將成為需求最大的市場,中國之所以有望成為工業機器人全球第一大買主,是因為在市場普遍低迷的態勢下,我國制造業中“用工荒”、“高成本”等因素交織疊加在一起,壓縮了制造企業的盈利空間,凸顯了當前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同時也促使有潛質、有能力的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陣痛中尋找新出路。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向高端轉變、承接國際先進制造、參與國際分工的巨大挑戰,機器人替代人工已成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節約人力成本的重要力量。
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豐禮表示,制造企業每引進1臺小型多關節機器人,可以完成5名工人的工作量,1年即可收回成本。而在5年前,收回成本則需要5-6年。與人工費上漲相反,機器人成本的收回時間還有望再縮短,這也有利于促進機器人的普及。
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業內公認為最具成長性企業,在工業機器人制造領域必定會為中國機器人制造業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術優勢,公司總部位于東莞市大嶺山鎮,占地面積108畝,擁有國內最先進的自動化設備制造基地。自2007年成立以來,拓斯達一直保持每年60%增長速度高速發展,現已成長為中國機械手、機器人以及整廠自動化解決方案第一品牌,也是國內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先鋒代表,被評為福布斯潛力企業TOP30強。2014年上半年報顯示,公司擁有多項機械手、工業機器人技術專利,同時五軸機器人已獲得海外市場訂單,未來將牽頭成立機器人技術產業聯盟,著力整合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資源。
作為自動化行業龍頭,拓斯達在工業機器人及其運動控制技術等領域具備自有技術,在電子領域應用控制系統和機器人有豐富經驗,拓斯達的機器人和自動化解決方案已獲得國內一些明星企業的認可并已投入到客戶的生產線使用,包括富士康、勁勝精密、比亞迪、海爾、美的、格力在內的客戶。預計拓斯達將發揮協同效應,進一步拓展工業機器人領域,未來幾年市場目標50億元以上,志在保持在機器人、整廠自動化解決方案、智能裝備制造領域的行業領袖地位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