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勞動力成本暴漲、資金短缺、環保壓力、市場萎靡、裁員和用工缺口的疊加效應下,機器人正成為越來越多家電企業生產制造的“標配”,尤其是對大型企業而言,用機械手或者機器人代替人力勞動已成為中國企業生產線上的常態。
走進廣東美的熱水器事業部蕪湖基地工廠看到,到處是自動化的生產裝備,所有車間生產線上的物流已實現自動化,不需要人力搬運產品,甚至一個打螺釘的工序也是機器人來代替人力。一臺無人操控的AGV配送車裝載著產品配料按照指定的電軌來回奔跑于各個產線,將配料運送給生產線上的工人。
美的熱水器事業部制造總監勾健表示,2013年美的集團通過對熱水器工廠機器人的投入,將生產制造的效率提升了40%。2015年,還要繼續投入40臺機器人,淘汰120名員工。
而在美的蕪湖基地空調工廠,也同步進行著自動化生產制造的轉型。在美的空調工廠,美的集團蕪湖制冷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廠長俞衛華介紹,根據集團的轉型思路,2014年工廠要實現三個轉型,一是工人轉型,二是通過精品策略實現產品力提升,三是制造向自動化轉型。
廣東拓斯達董事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用工成本在企業各種成本中比例最高,投入大量的工人成本回收需要5-6年時間,而投入機器人的成本回收只要1-2年時間,拓斯達“機器換人”的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更可以讓企業投資回收期提升到一年內,并且可以確保產品優良品質和保證精益化智能化制造。
2014年,東莞企業拓斯達開始從注塑機周邊設備、機械手領域全面進軍工業機器人,成為中國“元人化工廠”、“無燈化車間”的價值首倡者。現在拓斯達已全面導入3D打印、機器人智造系統,其自動化團隊目前超過50人,專門負責開發符合生產需要的機器智能應用系統,以將其整合到有著不同工作需求的生產線上。對于機器人的應用,拓斯達已掌握一整套規律和技術解決方案。
由于較早開展機械手代替人工的業務,拓斯達讓中國珠三角、長三角、京津環渤海、中西部地區制造企業嘗到了甜頭,讓中小企業一年內收回投資成本,兩年時間里,機器換人上崗取代了將近75%的員工,年節省人力成本1億元。這樣的業績讓不少中小企業艷羨,紛紛找到拓斯達科技為自己量身定做機器換人生產線。
“隨著機器人成本降低和高精密加工技術的成熟,機器人柔性系統市場潛力巨大。同時,目前機器人僅僅集中在特定行業,如碼垛、焊接等,若推廣至注塑裝配等領域,前景更加廣闊。”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透露,今年以來,公司已為10多個行業客戶提供了機器換人解決方案,包含汽車、IT電子數碼、手機GPS導航、連接器、導光板、家電、遙控器等行業。最近,更是獲得了國內某大型通信公司一條生產線的訂單。
機器換人一年回本 拓斯達加速普及制造業自動化
近年來,東莞機器人行業發展迅猛,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表示,東莞機器人市場年銷售額達90多億元,智能裝備制造業規模在500億以上,在廣東地區頗具影響力。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和早年國外汽車領域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不同,在東莞及周邊,由于3C領域的企業非常多,這些企業大量使用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對于工業機器人呼聲越來越高。
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告訴記者,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投資回報期一般為3到5年。而對于不少3C領域的中小企業來講,一般能接受的回報期僅為一年到一年半,制約了這些企業使用工業機器人的熱情。拓斯達科技在經過市場調研后,決定在3C領域推廣機器換人一年回本的自動化整體解決方案,推出“產品+解決方案”的模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
吳豐禮告訴記者,由于機器換人行業的用戶需求千差萬別,很難制造出適用較多企業的機器人,故而針對關鍵崗位工序或整廠自動化規劃為企業定身量制解決方案的業務模式非常受青睞。不過,在機器人行業,很多核心零部件需要從外國購買,不少企業由于采購量沒有達到要求,導致采購價偏高。同時,受資金限制,企業難以引進和投入高端研發力量,也很難建立大型銷售隊伍進行產品銷售。因此,不少東莞機器人企業趨向于依托機器人聯盟,抱團發展。
目前許多客戶對自動化與機器人結合的集成產品感興趣,今年公司通過組建產業聯盟,打造線上線下O2O整合營銷云系統平臺,給下游客戶提供集成產品與服務:一方面,進一步提高公司產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可以跟客戶提供工廠互聯、售后服務等增值服務。公司未來將加大力度開發與機器人配套融合的全產業鏈產品方案。
拓斯達董事長吳豐禮在微信里說,“iphone6的腳步越來越近,我們自動化工程師越來越忙。從自動螺母機,到注塑自動化方案,再到CNC機器人應用系統應用,拓斯達正在醞釀設備制造商到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華麗轉身。一場跨行業,跨項目,訂制化,規模化的自動化大幕正在制造業徐徐拉開。拓斯達,讓制造業一年回收成本的自動化,無處不在,無中生有,無可比擬!”
廣東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上半年報顯示,公司擁有多項機械手、工業機器人技術專利,同時五軸機器人已獲得海外市場訂單,未來將牽頭成立機器人技術產業聯盟,著力整合機器人上下游產業鏈資源。作為自動化行業龍頭,拓斯達在工業機器人及其運動控制技術等領域具備自有技術,在電子領域應用控制系統和機器人有豐富經驗,又擁有包括富士康、勁勝精密、比亞迪、海爾、美的、格力在內的客戶。預計拓斯達將發揮協同效應,進一步拓展工業機器人領域,未來幾年市場目標50億元以上。
中國裝備智能化進程有望加速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市場2013年銷售的工業機器人約占全球銷量的1/5,超過日本,位居全球首位。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年減弱、工業轉型升級需求釋放和生產力成本上升等問題的凸顯,再加上科技進步后的工業機器人性價比臨近拐點、接受度逐漸增強,工業機器人在不少領域已顯現出替代人工的趨勢。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工業機器人約為3.7萬臺,是2012年的近3倍。中國不僅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也是成長最快的市場。
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成必然
在巨大的注塑廠房內,塑料原材料經過各個機器的自動化操作,變為一個個成型的空調零部件,一只只機械手將成品放在傳送帶上輸送到打包區,搬運機器人在廠房內穿梭運送各種貨物,而員工只是站在生產線的終端打包成品的部件……
這是日前國內某知名空調企業注塑廠房內的工作場景。在這里,機器和人已經完全分離,以往需要人工操作的機器,現在已經能獨自完成一系列流程操作,而工人僅是負責最后的打包。
隨著智能化以及向互聯網轉型大潮的洶涌來襲,傳統制造企業正面臨著一波裁員、以“機”代人的節點。
日前,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向外界曝出了海爾的裁員計劃:海爾在2013年裁員1.6萬人的情況下,今年仍將繼續裁員1萬人。此外,京東方的北京8.5代線面板工廠也已經大量啟用機器人進行操作。
不僅家電行業如此,在工程機械領域這一現象亦初露端倪。三一重工集團董事長俞宏福表示:“機器人應用已形成一種趨勢,它是一個體系,需要事先去籌劃,需要改變我們的思路和管理方式。”
目前,多數知名家電廠商都引入了機器人進行操作,而且企業都很肯定機器人的效率。隨著機器人的量化生產、使用,其本身成本也在下降,甚至比預估的還快。上海一家電機公司負責人表示,每引進1臺小型多關節機器人,可以完成2名工人的工作量,2年即可收回成本。而在5年前,收回成本則需要3-4年。與人工費上漲相反,機器人成本的收回時間正在縮短,這也有利于促進機器人的普及。
“在政策扶持和人工成本倒逼推動下,預計中國機器人產業2014-2025年的增長率,保守估計為年均36%,帶來的潛在市場規模達萬億級別。未來兩年之內,中國機器人保有量有望超過16萬臺,同時也將成為需求最大的市場。”羅百輝表示,中國之所以有望成為工業機器人全球第一大買主,是因為在市場普遍低迷的態勢下,我國制造業中“用工荒”、“高成本”等因素交織疊加在一起,壓縮了制造企業的盈利空間,凸顯了當前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同時也促使有潛質、有能力的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陣痛中尋找新出路。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向高端轉變、承接國際先進制造、參與國際分工的巨大挑戰,機器人應成為推動轉型的重要力量。
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普及使用工業機器人也面臨一大挑戰:巨大的投資成本。“目前中國有73%的機器人是外國廠商生產的,機器人價格居高不下。”吳豐禮表示,我國工業機器人運用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工業機器人或將掀起新的工業革命,占據技術優勢的國家制造業成本將大幅下降,而中國制造業成本優勢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因此中國大力發展與應用工業機器人勢在必行。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裝備司副司長王衛明表示,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制定工業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相關產業規劃,力爭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出現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8-10個產業配套集群。
整體來看,一方面是國家多部委緊鑼密鼓地醞釀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層面積極組建各自的機器人產業園或產業基地并出臺扶持政策。隨著扶持政策的立體化、全方位推進,將為中國機器人產業持續注入新活力,中國裝備智能化進程有望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