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世紀60年代人類制造了第一臺機器人以來,機器人就顯示出了極強的生命力。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飛速發展,在工業發達國家,機器人已經廣泛應用于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顯示了其超強的威力。這是我們的驕傲,但如此發展下去,在未來的世界里,機器人將充當什么樣的角色,會不會代替人類呢?
筆者認為:機器人可以替代人類從事某些工作,但是不能代替人本身。如果能把手頭的工作交給機器人或者其他人工智能去做,你會松一口氣,覺得從此解放了嗎?還是會警覺,甚至懷疑今后生命的意義在哪里?這個時代見證著機器人和其他人工智能接手了越來越多的工作,以上問題不僅不再是理論上的,而且開始變得急迫。
即使最智能的機器也需要“老師”的指引。而人類就是機器的老師。人腦可以抽象思維,有辦法填補一個故事或者一張圖片丟失的部分。即便一張圖片只有2%是有用的,我們也可能有辦法填補剩余的98%。這種“腦補”,例如我們看到百花齊放,便會聯想到春天已經來臨。百花齊放與春天有什么必然聯系嗎?這種符號化的聯想,機器能讀懂嗎?不能。不可以進行符號化的聯想,這是機器致命的缺陷。機器所有的邏輯都是人類賦予的,而號化的聯想因為不能整理出特定的邏輯和規律,因此也不適用于機器。機器人的反應機制是從“庫”里尋找匹配或關聯信息,是對已有信息的重復利用;而人類的可貴在于:看到一個事件的時候,疑問比答案要多。這種疑問,推動人類創新、發展、夢想。機器無論怎么迭代發展,始終都跟不上人類的速度。
很明顯,低技術含量的制造業工作已經實現自動化,也就是一個人能監管諸多機器人或者機械手臂,完成十幾年前需要眾多人手完成的工作。此時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機器人真正的概念: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或是為了執行不同的任務而具有可用電腦改變和可編程動作的專門系統。它的任務是協助或取代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作為制造業自動化第一品牌及系統集成商廣東拓斯達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在國內制造業得到推廣應用和示范帶動,實現“減員、增效、提質、保安全”的目標要求,進一步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和技術貢獻率,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它既是制造技術發展,特別是制造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也是自動化和集成技術向縱深發展的結果。
科幻小說作家總是不知疲倦地設想未來人工智能社會會有種種可怕問題,甚至幻想人工智能終于獲得思考能力和覺醒機會,取代人類的統治地位最終使人類滅絕或者淪為奴隸。但調查的結果是,今天科技界的精英相信,未來更有可能的場景是:盡管人工智能在技能上能取代相當部分人類,我們依舊控制政治、社會和文化體系,并因此有能力最終決定,技術浪潮中哪些工作和就業獲得積極或者消極影響,因而能相應給予協調。
換言之,人類創造了機器人,人類依舊能決定機器人以何種方式塑造人類的未來。